綜合各類文獻、史料和已經開展的相關研究結論,筆者認為,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之前,茶葉從傳人西藏到在西藏受到全面認可,融人日常生活,并實現(xiàn)最大范圍的文化傳播,其過程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分為四大階段。
一、第一階段,755年以前
第一階段,茶葉在很早的時候從內地傳播到西藏,并作為“靈藥”和內地珍稀貴重物品存在于極少人的手中。這一階段從茶葉傳播至西藏到赤松德贊繼承吐著王朝神普之位,即755年以前。
阿里地區(qū)的故如甲木寺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極少的人應包括從事宗教活動的人。這階段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人吐蕃也未對這一-階段的整體情況產生太多影響。但此時,佛教在吐蕃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尤其松贊干布贊普并不排后佛教,在其支持下,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等一些佛殿經堂建成。這為茶葉的大柳模飲用和流行打下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基礎。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較系統(tǒng)的介紹涉及西藏茶葉和茶碗等文化內容的藏文史料是《漢藏史集:賢者喜樂贍部洲明鑒》。該書是由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梵文名釋迦嘎年施利甫迪跋扎,簡稱葉如達倉巴)于明宣德九年(1434)撰于達納屯孜,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敘述印度、于闐、漢地、木雅和吐蕃王以及佛教歷史和著名人物事跡,下篇介紹有關法王、萬戶、望族和大德歷史及教派傳承。尤其對薩迦派的歷史,元朝在西藏的軍事、賦稅、驛站的設立、法律、本欽的委任以及元朝與西藏的關系方面有詳細記載,被學術界視為有重要價值的史料,列入重要史籍之中。陳慶英先生根據(jù)1983年7月北京影印本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鉛印本翻譯成漢文,并由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正式出版。該書中記載的茶葉、茶碗的故事和內容發(fā)生于第三任吐蕃王朝贊普都松芒布支在位期間(676--704),但故事中體現(xiàn)出的主要信息表明:故事主人公及相關人物是把茶葉作為“漢地的妙藥”加以對待的,還沒有發(fā)展到把茶作為日常生活中生津解渴的必需飲料的程度。
該書寫道:“買茶葉的、賣茶葉的以及喝茶的人數(shù)目很多,但是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札袞布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后依次傳了下來。”*這里的“買茶葉的、賣茶葉的以及喝茶的人數(shù)目很多”描述的應為唐朝“漢地”情況,而不能理解為當時吐蕃的飲茶情況。
二、第二階段,755-797年
第二階段,此階段飲茶群體出現(xiàn),飲茶活動達到一-定規(guī)模,部分群體中的飲茶風氣基本形成。這一-階段基本可劃定為吐蕃王朝的赤松德贊贊普在位期間,即從755年至797年。
有幾項重要的信息應值得關注:第一,至781年,赤松德贊自己收藏了很多內地好茶,說明39歲的赤松德贊是愛茶之人。第二,同一年,赤松德贊見到常魯公并看到了唐朝當時的烹茶方法,對茶葉如何“使用”有了進一步了解。第三,赤松德贊后期,經過了-系列戰(zhàn)爭,吐蕃疆域東部已經到了今陜西、甘肅交界處,南面抵達了印度中部恒河帶。版圖的打張使吐著的各類人群對唐朝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接觸大量增切。第四,赤松德贊大力支持佛教發(fā)展,與唐朝僧人、天竺僧人接觸增多,他于781年邀請?zhí)瞥U宗名僧摩河衍到邏些傳教,這成為西藏飲茶流行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當時,赤松德贊依據(jù)佛法來制定法律,這在相關史書和傳記中都有-定程度的記載?!渡徎ㄟz教》第67章中記載的當時赤松德贊制定的法律包含三個層次:佛教法律、下法和家法,佛教思想均融人其中,這也標志著佛教地位的確立。在《本生傳》中寫道...依照三藏經記載:僧人渴飲奶與茶/食用糧食和糖果/蜂蜜酥油與糕點/衣紫袈波住廟宇/不許喝酒戒淫欲.....”9表明當時僧人飲茶已經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在此階段,苯教被壓制和打壓,佛教快速發(fā)展和興盛,在赤松德贊的支持和主持下不僅排除了反佛勢力,而且修建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寺廟桑耶寺,大力翻這佛經,樹立起了佛教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吐蕃與唐朝、天竺之間的僧侶流動大大增加,尤其唐朝禪宗的傳人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晉朝(265-420)的飲茶者中,禪僧已經有了相當?shù)拿麣?。《茶?七之事》中記載的晉朝茶事中有“武康小山寺釋法瑤”。釋法瑤是東晉至南朝宋齊間著名涅檠師,著有《涅架》《法華》等。唐朝佛教大興,佛禪與茶之間已經形成了密切的關系,并以其提神醒腦、飽腹消食、清淡寡欲的特點受到推崇。皎然(730-799是唐科茶僧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與茶禪相關的詩作,其中不乏千古流傳的名旬,比如“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茶圣陸羽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寺院茶文化的重要影響。78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茶葉消費之風得到了大力推動,普及力度進步加大,茶文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繁榮。781年,摩訶行受赤松德贊之邀入吐蕃,受到了當時吐蕃僧俗眾人的致歡迎,信徒弟子紛來投。結合當時的情況,可以推測,名僧摩河行到西藏傳法成為當時唐朝茶飲之風在吐著廣泛傳播的重大契機和重要推動力,并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當?shù)靥厣栉幕某霈F(xiàn)和傳播。
在此階段,飲茶活動應主要集中于佛教的僧人中,雖然在“漸頓之爭”中,以摩河行為代表的頓門巴失利,但并沒有影響飲飲茶習慣的傳播。同時,隨著佛教地位的不斷提升,攜事活動也增多起來,飲茶活動逐漸超出個人活動范疇,進入僧侶群體性的活動之內,比如酒經、群經、法會等。另外,由于赤松德贊喜愛茶、藏茶、泡茶,因此當時吐暮的政治系統(tǒng)內已經開始推崇飲茶,而且一定程度E上開始在中高級官像中流行。在帶動和影響下,基層官吏開始追求茶葉并向往飲茶行為。統(tǒng)治者和僧侶們的茶的影響越來越大,推崇茶葉、向往茶葉,并以飲在這樣的斯圍中,民間各類群體受到茶的影響越來越大,推崇茶葉、向往茶葉,并以飲茶為一種榮耀,所以在民間許:農群體中飲茶行為和風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但范圍很小,主要集中于奴隸主、貴族群體。
三、第三階段,797-13世紀40年代
第三階段,此階段飲茶行為進一步向民間傳播,飲茶之風進步融入吐著中心的階層、群體的社會生活之中,西藏的茶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滿足程度也大大提升。時醫(yī),質群體的茶葉消費量總體還很低。西藏特色的飲茶方式基本形成,并開始被廣泛接受。西藏茶文文化性質發(fā)生了徹底改變。這一階段從赤松德贊之后至西藏正式白2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國,即從797年至13世紀40年代。
唐朝時已經出現(xiàn)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權或部落的茶馬相易現(xiàn)象,雖然偶爾為之.但卻促進了茶葉的對外傳播,已逐步形成取代貢賜形式之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受到戰(zhàn)亂影響,迪茶馬互市仍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五代會要》中有一定記載。宋朝茶馬互市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宋真宗咸平元年(998)置“估馬司”以定馬價,專門負責接受獻馬和回賜茶葉之事。熙寧七年(1074)宋朝廷派李杞、蒲宗閔等人蜀,專門負責博馬之事。從熙寧七年十二月至熙寧八年五月的六個月間,宋僅通過熙河路買馬數(shù)達到了14600余匹,主要形式是以茶易馬??傮w而言,宋朝官方的互市地點主要集中于西北甘肅一帶,四川榷茶為輔助。宋、西夏、金并立時期,貿易主要通過榷場開展,西北地區(qū)的茶馬貿易也相當繁榮。
宋朝全力發(fā)展的茶馬互市傳播了茶葉的名聲,各民族地區(qū)政權和部落也積極響應和參與到互市之中,比如皇通二年(1142)之后,金在陜西秦、鞏、洮、鳳翔府等地置榷場與宋開展貿易。這一現(xiàn)象表明了茶葉已經與各民族地區(qū)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有效融合,飲茶的諸多好處被發(fā)現(xiàn)和廣泛認可,茶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總體而言,茶馬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茶葉的輸出和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茶葉需求的滿足,也促進子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社會互動和文化交流。
此階段的前期,吐蕃王朝的最后兩任贊普對茶葉消費的群體變化和擴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贊普赤祖德贊把佛教推至幾乎無以復加的高度,僧侶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達到了極高的程度。當時,赤祖德贊有兩位國師(缽南布),娘.定埃增和物測如,貝吉允丹。命令七戶供養(yǎng)一名僧人,實行“七戶養(yǎng)僧制”,吐瓷僧倡人數(shù)急劇地加,并形成了有著特殊地位的僧侶階層。最后位贊普朗達瑪?shù)俏缓螅瑢Ψ鸾踢M行殘酷廢禁,大量僧人被迫還俗,成為屠夫、獵人等當時的社會地位低等人群。這種對佛教先展度推崇再殘膩廢禁的政策,使已經廣泛存在于寺院和僧相中的體茶之風隨著著寺院和僧侶地位和身份的變化向社會中下階層,尤其是在社會底層快速傳播。但對當時的奴隸們而言,飲茶的概念和行為更多停留在意識認同上,實際消費很少。
842年,贊普朗達瑪被在邏些近郊修行的僧人刺死后,吐蕃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分化,王室分裂,平民、奴隸爆發(fā)起義,吐蕃王朝分崩離析。這種分散割據(jù)狀態(tài)為藏傳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和社會空間,大量教派出現(xiàn),佛教影響進一步提升和擴大。此期間,政教勢力與大家族相結合的模式占據(jù)主導,比如薩迦派創(chuàng)立于11世紀,其教主祖師在昆氏家族內傳承;噶舉派創(chuàng)立于12世紀,13世紀初政務大權由朗氏家族掌控。這種模式進一步鞏固了統(tǒng)治勢力、宗教勢力和貴族勢力對茶葉的壟斷,同時再次強化和拓展了寺院與茶的關系:除了已有的對茶葉的直接消費之外,茶葉貿易活動和布施活動得到發(fā)展和強化,并逐漸形成定制,寺院中的司茶僧和司茶職位漸成規(guī)范,在一些大寺院中逐漸出現(xiàn)了用于專門儲存茶葉的“茶庫”。由于處于割據(jù)狀態(tài),所以不同區(qū)域內的統(tǒng)治勢力、宗教勢力和貴族勢力對茶葉消費和茶文化的影響是不同的,這樣就相應形成了特定區(qū)域內的飲茶方式、用茶規(guī)范和茶文化內容與模式。所以此時飲茶風俗呈現(xiàn)出地域性的多元化,茶文化也呈現(xiàn)出相應的多元特征。
此階段,西藏的奴隸社會逐步向封建農奴制社會過渡,土地占有形式、經營方式、階級關系發(fā)生變化,大部分奴隸和部分平民轉化為農奴,以剝削農奴為主導的封建生產方式占據(jù)主導。藏文史書記載,11世紀,在阿里布扎朗地方已經出現(xiàn)了豁卡(封建莊園)。到13世紀初,在吐蕃本土,這種封建農奴制的生產方式普遍形成。隨著封建農奴制的形成,農奴主占據(jù)了絕大部分生產資料,農奴在人身關系上依附于農奴主,農奴們不但要無償為農奴主耕種土地,而且要服各種勞役,并上繳絕大部分勞動產品,成了領主的附屬品。農奴主們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們實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隨著農奴主群體中茶葉消費量的增加和飲茶之風的日益濃郁,農奴們接觸到茶葉的機會越來越多,并逐漸產生了消費需求,但是這種需求的滿足基本處于空白或極少的狀態(tài)。
13世紀初,蒙古族崛起于漠北地方。成吉思汗完成了統(tǒng)蒙古各部的大業(yè),建立了蒙古汗國。吐薯王朝分崩離析后,西藏地方-直處于漫長的分散割據(jù)中,并形成了幾大政教勢力和分散的世俗統(tǒng)治勢力。薩迦派創(chuàng)立于1世紀。1247年初,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應邀與闊端(蒙古汗國窩闊臺汗的次子,率兵駐扎河西走廊,治所設于涼州,負責對當?shù)氐逆?zhèn)戍和對藏區(qū)的經營)在涼州會談,商議西藏歸屬蒙古汗國事宜,并由薩班從涼州向西藏各地僧俗首領發(fā)出信件,說明歸附、納貢、任職、造報清冊等事,此舉得到了西藏各地僧俗首領的積極響應。此事成為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重要標志。
西藏正式歸屬元朝前身蒙古汗國,使內地向西藏的茶葉供給性質發(fā)生了改變:在中華民族多元-體格局下,由原來的中原華夏政權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茶葉往來,轉換為中央政府統(tǒng)屬范圍內不同地方、區(qū)域內的貿易和文化往來。此時,西藏的茶葉貿易性質發(fā)生了改變,西藏的茶葉消費完全轉換為中國內部茶葉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后,通過茶葉,西藏與四川、云南、甘肅、湖南等地在加強區(qū)域聯(lián)系、強化文化紐帶、鞏固民族情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以及抵御外部侵略等方面共同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
四、第四階段,13世紀40年代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
第四階段,此階段西藏茶文化已經十分普及,并深深與西藏地理、氣候、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深度結合,茶文化在不斷普及過程中又不斷豐富和演化?,F(xiàn)在西藏的茶飲特點與主要的茶文化要素定型和發(fā)展于此階段。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農奴和奴隸的茶葉需求處于極度被壓制狀態(tài),他們的茶葉消費狀況反映了他們受到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反映了他們的悲慘生活。這-階段從13世紀40年代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
17世紀50年代初,五世達賴喇嘛從哲蚌寺啟程朝清。1653年1月,五世達賴喇嘛至京,順治帝出京城與其相見于京郊皇家獵場南苑。5月,清朝以滿漢藏三種文字的金冊、金印對五世達賴喇嘛進行了冊封,同時以滿漢蒙三種文字的金冊、金印冊封固始汗。對二者的冊封,正式確定了清朝對西藏的統(tǒng)屬關系。1779年藏歷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禪從扎什倫布寺啟程為乾隆帝祝七十壽辰,1780年7月抵達承德,并于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帝。11月,六世班禪因病圓寂于黃寺,乾隆帝到黃寺進行吊唁,并于四年后在黃寺西側建成六世班禪的衣冠?!扒鍍艋撬?,乾隆帝親撰七百多字的“清凈化城塔記”,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鐫刻。以五世達賴喇嘛和六世班禪入清朝覲和祝壽為代表,這種大規(guī)模的政教高層互動極大地帶動和促進了地區(qū)之間互動的力度和頻率,各種各樣的互動既包括官方的,也包括非官方的。這些互動極大地促進了地區(qū)間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之一。
在此階段,“人藏熬茶”的存在和流行使西藏茶文化與青海、內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文化元素進一一步接觸、融合,并向這些地區(qū)廣泛傳播?!叭瞬匕静琛笔且圆枞~為紐帶的一種宗教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大約起源于16世紀末,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各地的傳播而日漸興盛,也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宗教儀式?!叭瞬匕静琛贝嬖谟诙嗟貐^(qū)和多民族之中,主要地區(qū)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等廣大藏傳佛教信仰地區(qū),主要民族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納西族等眾多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集體茶事活動是“人藏熬茶”的核心活動之一,而在各種各樣的茶事活動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相互影響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茶文化表現(xiàn)尤其突出。
頻繁出現(xiàn)的“人藏熬茶”體現(xiàn)了當時藏傳佛教產生的廣泛影響,格魯派信眾不斷壯大,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佛事活動和茶事活動的深度結合,表明當時西藏的“熬茶”方式和集體飲茶文化已經有了非常廣泛的影響。此時,西藏整體的熬茶方法、飲茶方式和茶文化模式在更廣泛深入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互動與交流中進一步鞏固,內容也在不斷增加,文化特征表現(xiàn)得愈加突出。
西藏正式歸屬元朝前身蒙古汗國,使西藏茶葉的貿易和和消費性質發(fā)生了改變,西藏茶葉貿易成為中國茶葉貿易的有機組成部分,西藏的茶葉消費成為中國茶葉內部清費的一部分,這些特征一直保持和延續(xù)下來,作為鐵般的證據(jù)證明著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印茶葉人侵西藏,并以此對中國邊境進行蠶食侵略,中國官員、百姓和西藏僧俗力量都積極投入到抵御英印茶葉人侵的偉大斗爭之中,自覺保衛(wèi)西藏茶葉市場,維護國家統(tǒng)和領土完整。
此階段,以茶葉為紐帶的地區(qū)間、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茶馬古道的繁榮既是這一現(xiàn)象的直接后果,也是反作用于這一現(xiàn)象,進一步促進這一現(xiàn)象的最重要的紐帶和動力。有學者認為,茶馬古道的興起經歷了不同的原始形態(tài),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鹽運古道和馬幫古道,這些原始形態(tài)的古道成為茶馬古道興起的基石。10大約在唐朝時已經形成了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的前期形態(tài)。整體而言,茶馬古道正式形成并傳播于唐宋,興盛于明清,20世紀2040年代再度興盛。茶馬古道的縱橫綿延造就了沿邊特色鮮明的城(村)鎮(zhèn)文化,大大促進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瀘定、康定、德格、甘孜、巴塘、中甸、昌都等比較著名的高原城鎮(zhèn)就是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繁榮而相繼出現(xiàn)并逐步發(fā)展的。同時也刺激了西藏及其他藏區(qū)商業(yè)貿易經濟的形成與發(fā)展,帶動了漢藏各族物資交流的興盛,使各民族各地區(qū)在經濟上形成了互通有無、互相依賴、互相支接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茶馬古道以縱橫交錯的網絡狀穿越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那里世居著藏族,傣族、苗族、錄頗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回族、納西族,傈傈族、佤族等民族,古道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中國各民族的團結與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人口流動、通婚等形式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另外,茶馬古道在漢族,藏族。納西族、白族,回族等諸多民族中發(fā)揮的強大的潤滑劑作用,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所段,正處于西藏的封重衣奴相下,這種制度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雙對改奴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的黑暗,野蠻的社會制度。在西意,該制度于13世紀管酒理立,15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中和底度除。封建農奴制下。三大領主地方封2政府、貴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殘酷地對奴隸(約占地方總人口的5%)和農奴(約占地方總人口的90%)進行壓榨、壓迫和剝削。在該制度下,農奴、奴隸等社會最底層
群體接觸茶葉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最需要茶葉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以勉強生活下去。這樣,他們的茶葉需求在不斷被強化,但是這種茶葉消費需求卻根本得不到滿足,或者滿足量極小??傮w而言,在整個封建農奴社會中,農奴們只能購買極少的最劣質茶葉,農奴主們把“茶渣”“茶末”“茶銹”也銷售給他們,有時他們也偶爾從“好心”的農奴主那里得到極少的“賞賜”,也存在個別親戚給予極少的“接濟”。他們的茶葉需求處于極度被壓制狀態(tài),奴隸們的遭遇更是如此。但越是這樣,越激發(fā)了他們獲得茶葉、消費茶葉的愿望。
來源于:古老藏茶